面對部分城市近期再度上演的“搶房大戰(zhàn)”,住建部、國土部和央行共同強調房地產調控“不喘氣、不歇腳”。同時,新華社時評《防“炒房”要深化改革,治標更須治本》指出,房地產調控已進入“深水區(qū)”,調控難度加大。部分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倒掛,引發(fā)新房搶購,恰恰說明調控不夠全面,改革不夠深化。要讓短期調控政策為長期改革創(chuàng)造“窗口期”,讓調控與改革措施共同發(fā)力,以“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”為方向建立長效機制。
調控政策能否堅持、能否為長期改革創(chuàng)造“窗口期”,關鍵取決于兩點:其一,“房價只漲不跌”、“屢調屢漲”、“買房致富”等頑固預期能否被打掉;其二,各個地方政府主體責任能否真正“落地”,調控能否真正做到“不喘氣、不歇腳”。筆者認為,如何對待目前出現的地王集體閑置或拖延,甚至“趴著、捂著”等待未來增值或“解套”的現象,不僅關系到能否打掉頑固的市場預期,在“因城施策”的樓市大環(huán)境下,直接關系到樓市調控能否真正做到“不喘氣、不歇腳”。因為,這幾年房價暴漲,地王和高地價是最大的推動力。2016年是地王最火爆的一年,無論地王數量,還是出讓地塊平均樓面地價或溢價率,都比過去幾輪地王翻一番還有余。
2016年,全國共出了340宗地王,而在此前一輪“地王潮”的2013年,全國拍出的地王是60宗。不僅如此,眼下“地王潮”還從一線城市、少數二線熱點城市(如寧杭蘇鷺)蔓延到所有熱點城市,甚至波及熱點城市周圍的三四線城市。300個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同比下降28%,成交金額卻逆勢大漲23%,這意味著樓面價格的大漲。根據統計,2012年以來,300個城市樓面地價連續(xù)5年上漲,但在2016年之前,主要城市平均每平方米樓面地價為1500至3000元,漲幅僅20%左右。此后,除了京滬深的樓面地價再創(chuàng)新高,很多熱點二線城市樓面地價也翻番,廈門、南京、合肥和蘇州等熱點城市樓面地價大漲二至四倍。
地王最大的效應,就是拉升房價上漲預期。據筆者調研,但凡城市某一片區(qū)出現地王,周邊所有在售樓盤(包括二手住房)每平方米均價一夜之間上調2000至3000元,并且漲價預期同心圓式地向外輻射,漲價預期自我實現后,進一步強化預期。不少人堅信,房企更懂樓市,跟著地王買房不會錯。更重要的是,開發(fā)商敢于“拿地王”,彰顯其對未來樓市的信心是何等之足。在樓市調控期,開發(fā)商不惜犧牲財務成本,也不急于讓地王項目入市,折射其“趴著、捂著”以等待未來更好入市機會。事實上,原地王“解套”獲得更高收益已非個案。對地方政府來講,地王不僅直接擴大了土地“招拍掛”規(guī)模,增加土地出讓收入,還通過地王帶動樓市需求、房價上漲,增加稅收收入,真可謂“一舉多得”。因此,對“趴著、捂著”等待增值或“解套”的地王,一些地方政府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
克而瑞調查2016年50個典型“地王”后發(fā)現,目前僅7個項目入市,29宗地開工但未開盤,另有14宗尚未開工,意味著43宗地王未入市。有記者統計,2015年和2016年北京產生了12宗總價或單價地王,但到目前仍有半數項目未入市,最長的26個月未入市,最短也有18個月,遠超1年左右的開發(fā)周期。地王集體患上“拖延綜合征”,調控高壓下入市不劃算,等待未來增值或“解套”是唯一目的。據克而瑞統計,多數地王樓面地價接近或高于在售樓盤價格,以目前各城市“限定價格”入市,虧損是必然的。但是,在住房回歸居住和公共產品屬性的新定位下,在“租購并舉”的住房新制度下,意圖打造高端項目實現盈利也不太可能了。
按照國土部此前發(fā)布的《閑置土地處置辦法》,已出讓地塊閑置一年要收取土地價款20%的閑置費,閑置超過兩年無條件收回。但是,由于規(guī)劃調整、“七通一平”滯后、拆遷進度緩慢等客觀原因,很少有土地被征收閑置費,無償收回的更是寥寥。如果像過往一樣,繼續(xù)放任地王“趴著、捂著”,等待未來增值或“解套”,購房者跟著地王買房,地方政府為了土地財政不忍處罰閑置地王,那么,市場對“房價只漲不跌”、“后續(xù)調控松綁”的頑固預期就不會消失,地方政府“坐地生財”的內在激勵就不會改觀。如此,房地產調控不僅很難做到“不喘氣、不歇腳”,而且后續(xù)很可能會出現新一輪反彈。
針對開發(fā)商開工、竣工及出讓價款繳納、高價拿地并“囤地”等情況,國土部9月部署開展住宅用地出讓合同執(zhí)行情況檢查?,F在,各省級國土主管部門完成檢查、提交報告的時間已到。筆者認為,以此為契機,嚴肅查處高價地、地王延緩開發(fā)、惡意囤積等行為,無異于給市場傳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號:不僅既有政策會不折不扣地執(zhí)行下去,而且還會不斷“打補丁”,從而讓短期調控政策為長期改革創(chuàng)造窗口期,促使調控與改革措施共同發(fā)力。